“粮食价格的形成应当贴近市场,同时要兼顾农民的合法收益。这是未来形成中国粮食价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11月4日,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这样表示。
粮食价格改革中,当前最受关注的要数玉米(1889, -7.00, -0.37%)价格的调整了。今年9月份,实行了7年的玉米临储价格首次下调,定为每斤1元,比去年临储价格每斤调低了0.12-0.13元。市场上的玉米价格也从去年的一块多跌到了七八毛钱一斤。
进入11月份以来,随着东北产区临储玉米收购正式启动及相关会议频繁召开释放利好信号,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出现小幅反弹。但是作为目前产供销矛盾最严重的农产品,其价格持续上涨的可能性依然不大。
此次玉米价格调整,成因复杂。陈锡文也表示,五种因素导致当前粮食价格形势复杂。一是我国农业自身竞争力不足,二是我们的保护政策使得粮价不断走高,三是国际粮价下跌,四是全球能源价格下跌导致货运价格下跌,五是人民币汇率坚挺刺激了粮食进口。
而作为目前国内种植面积最大的单一农作物,在粮食领域,玉米的产业链又是最长的那一个,其价格调整所带来的影响,广度和深度都将是空前的。
然而“不破不立”,改革的阵痛往往也伴随着新生:未来的种植结构调整,市场主体的活跃程度,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农村生产关系的变迁,都有可能因此发生重大的变革。
关里关外,种粮户们观望惜售
霜降过后的第四天,吉林几乎所有的玉米都已收割完毕了。坐在从长春到四平的火车上,窗外那些隆起来的偏坡地上,到处都是收割机压过的痕迹,一根一根,歪歪扭扭地贴在地皮上。偶尔还能看见几垄玉米秸秆杵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