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德
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有18个行政村1.3万户5.6万人,56万亩耕地,是全县农村最大乡镇。近年来,这个镇党委把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着力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保持了社会稳定。依龙镇被命名省级文明乡镇标兵,丰林村被命名为全国文明村。
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1、领导高度重视。这个镇在毫不松懈地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也紧紧地抓在手上,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进行研究。每年年初,镇党委都召开专题会议,传达贯彻县委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并结合依龙镇实际,对本年度精神文明建设进行安排部署,还将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同时检查、同时评比、同时考核,同时总结。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把两个文明建设捆在一起,把精神文明建设任务量化、细化、具体化,把完成情况与干部考核任用,评先表模挂起钩来,强化了镇村两级干部抓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体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促进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有机结合,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2、强化环境建设。2009年,丰林村在全省率先趟出了一条撤并自然屯集中建设农民公寓楼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邻近的自强、奋斗村及时跟进,利用丰林村3屯腾空的老宅基地建设农民公寓楼,很快,这里撤并13个自然屯,集中建设了15栋农民公寓楼,形成了入住千户5000人口的新的小城镇,农民们彻底告别了低矮破旧的泥草房,全部入住楼房,人居环境彻底改善,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丰林模式”在全省推广开来。2011年,依龙镇按照“丰林模式”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程,全力打造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经过4年的建设,5个中心社区和1组环城卫星社区建设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全镇138栋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8100户农民入住楼房。同时楼区硬化、绿化、亮化、广场、图书室、健身室、活动室、卫生所、教学楼等配套工程一应俱全,为农民营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3、加强教育引导。依龙镇在开展精神文明创建过程中,将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作为第一要务,认为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才能在广大农村孕育出许多纯朴的乡风民俗。近年来,这个镇采取宣传、文化、计生、公安、法庭、司法、教育、农技等多部门联动方式,向农民传递农村政策、农村法规、规范不文明行为、遵守公共道德、树新风、发家致富项目等正能量。真诚的情感,无私奉献的爱心,敬仰长辈的孝心,展示出了新时期农民的新风尚,谱写了一曲新时代优美的赞歌。一个遵守公德、爱护环境、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崇尚科学、奋发向上的氛围已经形成。
4、开展文体活动。随着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程的推进,依龙镇新建设了镇文化站,设有演播厅、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巩固了镇域文化活动的主阵地。特别是由镇直中老年人和小学生组建的双阳红艺术团,在平时坚持扭大秧歌的基础上,围绕元旦、春节、元宵节、“三·八”、“五·一”、老年节和“十·一”等重大节日,推出多场专场文艺演出,受到人民群众一致好评。2011年还成功地举办了首届双阳河文化艺术节。以丰林、东风、新民、庆生等社区为代表的农村社区休闲娱乐广场建设大气恢弘,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大秧歌、健身舞常态化,每当傍晚,各社区鼓乐声声,绸扇舞动,就象跳动的音符,勾勒出一幅幅美妙的乐章。各社区还不定期举办大秧歌表演和举办篮球友谊赛和乒乓球友谊赛。县艺术团还时不常地送戏下乡,到依龙镇各社区巡回演出,为农民送上文化大餐。各种民间文艺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书法、摄影、绘画、剪纸、文学创作、新闻写作等群体缤彩纷呈,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越来越多的现代文明方式也普遍为农民所接受。依龙镇被评为省级群众文化先进镇。
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在调研中发现,尽管依龙镇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和不足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村容村貌方面。尽管依龙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程,但还有部分农民仍然居住在老屯,没有入住农民公寓楼的村屯,仍然存在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道路泥泞、脏乱差等现象,村容村貌亟待改善。
2、农民素质方面。据统计,依龙镇随着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和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有三分之二的农民外出打工,在家的基本是老弱病残和留守儿童,青壮劳动力常年在外,只有春节才在家呆几天。在家的老弱病残农民,缺乏进取精神,缺乏主人翁的意识,有的农民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知识匮乏,健康、文明、卫生、科学的生活方式还没有形成,乱扔垃圾、酗酒闹事现象依然存在。一部分不讲理、推横车、与镇村干部“较量”的“刁民”依然存在。
3、社会风气方面。依然存在封建迷信、铺涨浪费、红白事大操大办现象。存在赌博、治安状况不好现象,存在见利忘义现象,存在赡养不到位现象,存在邻里纠纷现象。
4、群众性创建活动方面。有些农民参与性不高,荣誉感淡薄。镇村两级主动性不强,载体单一不丰富,在创建活动中,不能充分利用本地优势,不能经常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投入的人力、财力、精力不足,经常性的督导不够,表扬先进、曝光后进的力度不大,存在着搞应付、摆形式现象。
三、原因分析
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
一是基层干部认识上有偏差。一些村镇干部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以及丰富的内涵认识不足,认为精神文明是软的、虚的,做起来难度大、见效慢。有的还错误地认为经济发展了,自然文明了。因此,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缺乏有力的措施和组织保障。
二是宣传教育手段单一。一方面,宣传方式因循守旧,一般情况下,只采用发资料、开会、张贴标语口号等方式传递信息,农民群众只能被动接受,缺乏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农民群众喜欢看图书、报纸,但有的村里没有图书室。虽然村里订阅了党报党刊,却在村干部手中,农民很难看到,有的村党报党刊收到慢,新闻变旧闻。村民了解知识、信息的渠道还比较狭窄。
三是资金投入不到位。农业税免、乡统筹、村提留免征后,村级财力普遍困难,特别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工程后,各村基本空壳,还有债务,都没有什么积累,难以安排出资金用于精神文明的硬件建设,各级政府对村级文化设施的投入有限。
四、对策建议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城镇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建设”为契机,通过开展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文明新村创建工作,加大农村泥草房改造力度,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文化素质,提升农村文明程度,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1、进一步整治村容村貌。对没有入住农民公寓楼的村屯,要着力治理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禽畜乱跑等“五乱”现象,彻底清除路边屋前猪圈、牛棚、鸡舍、露天厕所、草垛以及建筑垃圾,有步骤地填平农户周围的污水池塘,鼓励有条件的村试行垃圾分类回收;彻底清除农户墙面上的过时标语、低档广告和污渍;要在镇村统一规划下种植行道树,在屋前适当种植花草。对已经入住农民公寓楼的村屯,要强化社区管理,出台文明守则,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不文明现象要采取坚决果断措施进行治理,必要时可以进行经济处罚。
2、进一步健全文化设施。巩固和完善镇文化站,坚持图书阅览室、活动室、健身室对外开放,提高演播厅利用率,全力打造文化活动中心。各村要做好文化阵地的规划,逐步健全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阵地保障。要兴建集图书室和阅览室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室,并备有电视、音响、书柜等基本设施及文化娱乐设备和1000册以上图书、4份以上党报党刊。鼓励有条件的村,继续兴建休闲广场,配备健身器材,用于文化排演、休闲娱乐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建设一批“文化中心户”,并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
3、进一步培植文艺骨干。要以双阳红艺术团为骨干和核心,建设稳定的文化志愿者队伍,镇村两级都要采取聘请方式,鼓励有影响的艺术家、教师和具备文艺专长的居民担任文化指导员、辅导员,指导文化活动有序,规范和加强群众业余文艺、体育团队建设,培育和发展村级民间文艺团体,充分发挥其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对基层文体组织要加强管理和指导,有组织地参加县、镇举办的文化体育活动,努力提高基层群众业余文体团队的文化素养和水平。
4、进一步组织各项活动。要精心设计载体,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文明新村创建不断引向深入。一是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活动。各村要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爱、勤俭持家、敬业奉献”公民道德规范,促使农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要充分利用农民学校、电视、科技示范基地等有效载体定期举办专家讲座、技术指导,加大农民培训力度。要抓好对农民的普法教育,促进农民确立法治观念。二是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要以四季为主线,以传统节日为契机,以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利用农闲时机广泛开展农民运动会,举办篮球、乒乓球等农民喜爱的体育项目,要组织开展深受老年人欢迎的棋牌、秧歌等文体活动,让他们老有所乐。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要在村民中大力开展“刹三风、树三德”活动,破除当前农村存在的不良习俗和社会风气,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思想观念,坚决刹住封建迷信风、赌博抹牌风、大操大办风,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大力提倡“厚养薄葬”,积极倡导“生态葬”的社会新风尚。四是开展各种先进典型的评比活动。在农村未成年人中开展以“孝行、雅行”为核心的“文明使者”评选活动,在成年人中开展“敬老好儿女”评选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等,要切实提高创建水平,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树立新风。五是继续举办双阳河文化艺术节活动,将群众文化活动不断引向深入。
5、进一步健全民间组织。要在已经建立的书法、摄影、绘画、剪纸、文学创作、新闻写作等群体的基础上,各村要成立村级“红白喜事理事会”、“禁赌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文明新风评议会”等民间自治组织,推选村内德高望重的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模范担任领导者,吸纳思想品德好、为人处事正派、有一技之长的人为会员,在村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各民间团体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开展工作,帮助群众开展新农村建设。关心下一代协会要着力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注意“留守学生”在成长中的心态变化、行为养成等。文明新风评议会要积极参与文明新村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新人新事、身边好人、家庭卫生、庭院绿化的评议和“文明新风户”、“敬老好儿女”、“文明使者”等评比表彰活动。
作者系黑龙江省依安县依龙镇党委宣传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