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石鼓村,大伙都知道那儿有一块黑色巨石,周径和高度均有4米余,形状似鼓,因而又得名黑石鼓。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近年来石鼓村逐渐形成了种养殖业和餐饮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美丽乡村建设内外发力,彰显了独特的地方魅力。

新建的休闲广场,构成一幅当代农民小康生活的美丽画卷。
美化亮化 描绘乡村一幅画
来到石鼓村,宽敞整洁的村道贯穿其间,偌大的中心村广场上,绿意葱葱,在冬日的阳光里,居家的老人和孩子们在广场上肆意享受闲适的午后。今年来,村里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建设,鼓励群众在房前屋后种植花草树木,并在通村道路两侧种植了香樟树、桂花、罗汉松、十八学士、福建山樱花等名贵苗木。“从职专到村里的安卿和相角落这3.7公里的道路将在年底前架设起路灯,目前项目正在招投标中,一旦这150盏路灯立起来,晚上沿村道路将更加明亮,更有利于出行。”村支书曾劲松介绍道。在相新村建设点,有的工人正在浇筑房屋基础混凝土,有的工人在装运混泥土,一旁的推土机正在往下料机装卸石子,现场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这个角落比较特殊,村民多年未建房,现在规划建设新村,就是为了解决大部分人的居住问题,同时也改变村落面貌。”曾劲松介绍道。据了解,相新村建设项目,由村民小组成立新村建设理事小组,负责征地、拆迁、测量;镇、村成立新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分配事宜。“原本这里环境很差,现在改造了,我们就能住上新房了”,村民曾昭欣高兴地说道。

石鼓黑鸡放养合作社的黑鸡名声在外
特色农业 引领百姓奔小康
“今年存栏近5万只,已出栏3万只,预计年底、春节期间出栏数还会上升。”在石鼓黑鸡放养专业合作社里,负责人曾志钢介绍道。走进养鸡场,大大小小的鸡棚、移动鸡舍错落地散布着,整个放养的山头共有100多亩地。烈日炎炎,工人正在拆除鸡棚薄膜,并在拆解掉的鸡棚地上松土,让其在阳光下消毒。这种非固定式的鸡棚通过定期清理、消毒有利于养殖质量的提升。负责人介绍,这是他们在外出考察学习时,借鉴菜农的移动大棚而产生的想法。石鼓黑鸡近年来已逐渐打出了响亮的品牌,通过统一包装、统一价格,使用统一商标统一销售形成了稳定的产销链条。合作社在泉州、福州等地均有专卖店,更是在各地设立销售网点。同时消费者还可通过可追溯体系,准确查询产品的具体信息。现在,不仅在合作社,石鼓村民也纷纷在自家养起黑鸡。合作社向村民们提供了便宜优质的黑鸡苗,带动大伙致富,据了解,目前共有100户村民从合作社购买了鸡苗。“销路根本不用愁,顾客都是登门购买!”村民老曾难掩喜悦之情。

每到周末,从泉州、厦门等地来美食村品尝农家菜的游客络绎不绝
农家餐饮 打开村民致富门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每个桌位都是爆满。食客很多都是老顾客带着外地朋友过来品尝当地农家味,这几年自驾游的客人也特别多。” 在乡村土菜馆,厨师出身的老板曾德强经营餐馆已有十个年头,算是村里餐饮业资历最老的店铺之一。“食材一定要精挑细选,诚信也很重要。”曾德强总是坚持自己主厨,他说这样菜品才能顾得住,而且质量稳定。“之前村里还组织去安溪、永春的饮食业进行交流,平常我们附近的各家店铺都有交流。有时到了晚上忙不过来的时候,都会招呼左邻右舍过来帮忙。村民们也很乐意,可以利用晚上的空余时间赚点外快。”
走进街道对面的老农庄,从墙壁上的米筛,蓑衣到大竹凳的装饰都充满了农家的味道。服务员身着统一的农家装扮,一至三楼的每个包间里,风格迥异,十分温馨。从开业至今,近一年的时间里,老农庄以独特的软文化和上乘的菜品吸引了一拨拨食客前来品尝。据了解,石鼓美食村于2007年底开始筹划,由村里统一征集土地,并将平整后的土地按照成本价供给村民建设。每家店铺必须根据村里的统一规划进行立面装修,而内部装潢则力求各有特色,经营以农家特色为主。“目前已有11家美食店开业,大部分为本村村民经营。接下来,村里还将统一印有石鼓美食村的形象标识,引进各种美食类型入驻,以吸引更多食客,打响特色餐饮品牌,带动更多村民致富”,村支书曾劲松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