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3年全面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大建设以来,南通公路部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指导下,2007年全面实现了全市行政村通达等级公路,并将农村公路延伸到居民集中居住点、农村经济节点。截至目前,农村公路管养里程达到1676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16610公里,占99.1%,比2003年底增加12300公里,增幅达275%。在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全面发展的今天,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如何更好更优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值得探究。
农村公路建、管、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道路设计不合理对百姓生活带来影响。如路田不分、排水不畅等问题往往是在道路新建或者改扩建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与原先的道路生态系统,而且出现问题后往往解决比较难,一是路田不分现象普遍存在。以通州区为例:在海五线平东段(赵甸路口)在道路建设初未与周边百姓及政府协调好,导致目前路边种植严重,在路政管理过程中却发现难说服百姓主动清除,后续管理难度大;二是排水不畅现象时有发生。如通州区金通公路功能提升过程中,破坏原有排水系统,导致目前遇到暴雨等天气,雨水会排到百姓家中,但作为公路管理部门在出现问题后却无法及时处理,很大程度上造成群众与政府不满;又如通州区东通线(正先路口往南)道路在设计过程中,水泥窨井盖设置在两侧慢车道。但实际因县乡公路行车不规范导致车辆在慢车道行走经常压碎窨井盖,并曾发生过有人摔跤事故,作为基层公路管理部门,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经费问题随时更换水泥窨井盖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去弥补管理缺陷防止交通隐患,从而处于被动位置,左右为难。
(二)道路移交不规范为(博客,微博)后续管理带来不便。如青年东路东延,目前路政管理已移交,但养护管理暂未移交。在路政部门发现问题如涵洞堵塞、道路病害等问题时无法及时上报相关养护管理部门或养护单位,造成问题不能及时处理,影响群众出行;又如,道路移交至路政部门后,在实际巡查过程中发现标志标限等存在缺陷,但没有在移交之前及时指出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后续管理。
(三)安保设施跟不上当前快速发展的交通建设速度,为百姓安全带来隐患。当前随着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建设速度加快,广大交通参与者法律意识也逐步提高,但由于受资金限制及历史欠账较多等原因影响,通州区的道路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存在许多缺陷。仅2012年底调查,通州区县乡公路及桥梁上存在的标志标线设置问题就有401处,其中川姜路政管理中队所管辖的21条农村公路上无一条百米桩、里程碑完好,很大程度上影响群众出行,影响新农村建设进程,降低了乡镇满意度。尽管目前通州区已经预备从今年起花3-4年的时间进行全面更换,但是就百姓与政府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立场不同等原因仍然在此方面对我们交通系统尤其公路管理部门有所怨言。
(四)养护管理不到位为百姓出行带来影响。主要体现在养护监管不到位,如何更好地约束养护企业,督促养护企业及时、高质、高效地完成养护任务成为当前养护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策(一)科学确定道路路线与道路设计,做优做严规划道路路线的确定,应结合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发展规划、沿线地区总体发展规划以及综合交通发展规划,从沿线经济长远发展,保护生态,节约耕地,方便群众出行和生产生活等方面综合考虑,需有机衔接,达到功能互补。因此建议交通主管部门在道路设计图出台之初,征求沿线政府、水利部门、公安等多部门意见,确保道路设计合理,更好服务百姓出行,服务地区经济发展。
(二)建立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规范道路移交手续。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第二章第一条规定:公路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公路管理档案,对公路、公路用地和公路附属设施调查核实、登记造册。因此建议交通主管部门在办理道路移交过程时,建立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尤其路政、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更好地建立健全公路管理档案,同时对公路存在的问题及时通知建设单位整改,为后续的管理提供方便。
(三)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强化地方政府职能基层公路管理部门应加强与地方政府沟通,定期或者不定期向当地政府汇报公路管理工作情况,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协同工作制度,更好地服务公路管理。
(四)加强养护管理工作,提升管养水平一是加强养护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养护管理和技术的培训,有效促进管理人员和一线道工业务水平的提高;加强养护队伍的绩效考核,加大养护人员考勤考绩的力度,确保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
二是做好精细化养护。一方面利用路政管理中队管理前移的优势,进一步强化县乡公路日常巡查。另一方面以考核为手段强化养护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