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阳市罗江区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多元投入机制,着力构建现代农业冷链物流体系,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促进农业产业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2020年获评为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区。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冷链仓储设施16座,储藏能力0.95万吨,交易额突破1100万元。2021年罗江投入4400万元实施四川省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试点县项目,项目建设覆盖全区,主导产业冷链流通率达到100%,产业覆盖率达到100%,冷链静态库容量达到8600吨,烘干日处理能力达到1000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聚焦科学谋划,绘好冷链物流“全域图”。一是着力高位推动。成立以区长为组长的冷链物流项目工作推进专班,负责全区冷链物流项目工作的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机制创新、推动落实,出台《德阳市罗江区农产品烘干冷链物流管理制度》等政策文件3个,召开专题会议4次,组织业务培训5次,开展项目进度监督检查35次,同时将该项目纳入市级重点项目进行年度目标考核。二是着力一体规划。项目以全区农业产业规划发展为指导,聚焦全区7个镇64个村社区鲜活农产品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主要围绕水果、蔬菜、肉类、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建设烘干冷链设施,根据现场地势地貌、区位交通、周边环境等用地情况科学选址。三是着力量质齐升。积极储备中、省两级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可研、立项、用地指标等各项前期工作,项目建设严格遵循“三有标准”,有合格证、有检验报告、有留样(抽样)。已进入省级项目储备库1个,计划总投资0.83亿元。
聚焦贮藏保鲜,把好冷链物流“航向标”。一是突出现代农业园区。项目重点覆盖20万亩粮油(种业)现代农业园区、10万亩晚熟柑橘现代农业园区、3万亩宝峰山贵妃枣现代农业园区3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冷藏库11个、烘干房6处、粮食烘干机18组。二是突出主导特色产业。聚焦蔬菜、青花椒、晚熟柑橘等主导特色产业,选择发展基础好、产品特色优势强的产业进行建设,充分体现产业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形成田间地头“加工车间”“保鲜工厂”50余个,涉及20个主体。三是突出农产品综合冷链流通率。全区农产品预冷(冷藏)率达到15%以上,冷藏运输率达到50%以上,现代产业园区农产品预冷(冷藏)率达到80%以上,冷藏运输率达到50 %以上,各项指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聚焦联农带农,用好项目主体“牵引力”。一是坚持主体示范带动。重点支持区级以上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示范农民合作社冷链物流项目建设,建立主体储备库,按照产业需求、用地条件、电力支持和建设资金准备等情况,优先确定项目建设名单。全区纳入储备库主体57家,其中农业企业7家、专业合作社9家、家庭农场33家、集体经济8家。二是坚持收益全员共享。积极探索“项目+园区+专合社+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将专合社获得的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到全体社员,社员按股分红。罗江区谢家烧房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投入107万元建设冷藏库200吨,全部量化成股权分配给社员。据测算,项目实施主体平均每户社员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三是坚持发展壮大集体经济。2020年罗江区新盛镇金龙村村委会与罗江区盛泰家庭农场联建冷藏库400吨,村委会投资80万元,每年固定利息收益6万元,并可获得30%的分红。2021年项目设施投入使用,低价购进土豆、大蒜等农副产品,进行冷藏错峰销售获利27万元,集体经济分得利润9万元。四是坚持惠农服务民生。2021年罗江区唐源家庭农场建设120吨烘干设施,时值雨季烘干需求紧张,唐源家庭农场以低于市价60元/吨的价格(市价180元/吨)为散户烘干稻谷460吨。五是设施运营助增收。随着烘干冷链设施运营带动当地近12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聚焦全产业链,抓好一二三产“融合化”。一是助推品牌培育。通过冷藏存储错峰销售、精深加工增值销售,为罗江品牌培育注入强***力,创建“罗江贵妃枣”“罗江鳜鱼”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调元牌”自主品牌1个,冷链设施为区域品牌农产品延伸了产业链,也为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提供了助力。二是强化电商合作。创新“互联网+冷链物流”模式,以信息化推进冷链物流数字化,辐射周边县区特色农产品向罗江聚集,形成农产品销售点位枢纽,与邮乐购、美团优选、京东农场等电商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021年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已达6亿余元。三是农旅融合发展。成立“罗江区烘干冷链物流协会”,积极探索“田间生产(养殖)+冷链物流+产业旅游+销售平台+体验销售”融合发展模式,探索发展冷链宅配、生鲜供应链、冷链资源交易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力争打造西部全程冷链物流服务样板基地。
(作者:农业农村局网站管理员)
原文链接:http://nyj.deyang.gov.cn/xfggzdt/15923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