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以来,昆明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积极适应新形势、新标准、新要求,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投资标准、综合效益稳步提升,进一步夯实了全市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
一、不断健全制度标准,项目管理更加规范有序
坚持择优选项。坚持将永久基本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作为建设重点,综合考虑项目区干群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项目区农业规划、资金配套等因素,从项目库中择优选项。坚持科学规划。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级政策规定,针对项目管理重点环节,出台高标准农田项目《选址立项指导意见》《技术评审办法》,编制《农田建设项目规划大纲》《耕地改良技术规程》,充分利用人才集聚优势,组建50余位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库开展技术评审,不断提高项目规划设计水平。坚持质量为先。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任务清单,压实建设责任。建立定期调研指导服务机制,组成专班下沉开展建设管理服务指导工作。按照审计、县级初验、市级验收、问题整改、上图入库的程序,严格检验评价项目建设成效。
二、争先创优示范带动,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建设绿色农田。统筹推动耕地质量保护提升、生态涵养、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田园生态改善有机融合,按照亩均投资不低于5000元的标准,率先在嵩明县半山区探索试点省市级绿色农田示范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开展规划设计。聚合创新力量。东川区围绕规划设计和工程质量两个重点,积极应对恶劣自然环境,建成6个群众满意的惠民工程。并积极组织开展高标准农田专债项目包装申报,东川区小江河沿线高标准农田专债项目申报成功。激发群众动能。寻甸县试点打破耕地界线建设项目,农户耕地同增同减,综合效益大幅提升;安宁市安装刷卡取水设备,依托项目成立用水合作社,确保项目良性管护和运转。
三、拓宽资金筹措途径,投资标准稳步提高
2019至2021年,昆明市共投资8.22亿余元建设高标准农田51.2万亩,其中,争取中央、省级资金6.2亿余元,市本级配套资金2亿余元,全市亩均投资从1600元增长为1800元以上,有力保障了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和质量。同时,各县(市)区积极拓展投资渠道,通过地方政府配套、创新投融资模式、发行专项债务,充分利用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等方式,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安宁市、呈贡区高效节水项目亩均投资达3000元以上。
四、建设全域监测网络,统筹推进耕地保护
2020年和2021年,昆明市市本级共安排835.86万元资金,建设覆盖全域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建设长期定位耕地质量监测点59个(国家级和省级4个、市级8个、县级47个),配套开发建设耕地质量监测数字化管理平台、滇池流域耕地质量监测与区域实施效果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初步实现耕地质量监测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十四五”期间,昆明市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此次全省现场会为契机,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总体要求,持续推动全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提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强支撑。
原文链接:http://nyncj.km.gov.cn/c/2021-11-16/41557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