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安部副部长黄明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务院的意见出台后,全国已有24个省区市出台了实施意见。综合各地方案来看,建立居住证制度成为各地“标配”,部分城市降低了落户门槛,特大城市则普遍提出“积分落户制度”。多数地区以2020年为时间表,明确提出了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的具体目标。
户籍改革的重要意义无须赘述。但必须明白并牢牢把握的方向是:户改的实质是推动基本社会保障、公共福利及公共服务全面覆盖,着力消除附着于户籍之上的不平等待遇。
谈户改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城镇户籍相对于农村户籍已无太大吸引力。在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拥有城镇户籍等于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现今,由于人口流动限制政策的取消,国家对三农的扶持,及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土地的升值潜力等因素,农转非已不再是农村人梦寐以求的好事,考入大学,获得稳定工作者也未必会迁移户籍。相反,部分城镇人为获取农村土地收益,而想方设法将户籍回迁农村。国家卫计委有关人士曾披露数据称,有七成农村户籍流动人口愿在城市长住,却不愿放弃农村户籍。
当然,城镇户籍与农村户籍间的不平等待遇是不能漠视的。据统计,现行户籍制度导致了包括入学、养老、医疗、工伤、优抚等60多种城乡间的不平等福利。人身损害赔偿中的“同命不同价”就是典型例子。换言之,在现代社会背景下,户籍并不重要,依附于户籍上的社会保障才最重要。
可见,如果不谈福利待遇只谈户籍转换,这种户改恐怕只是一厢情愿地“赶农进城”的伪城镇化。进而言之,还可能出现对农民的双重剥夺现象,即,转换为城镇户籍的农民失去农民身份和农村集体经济成员资格,却未如期获得附着于城镇户籍的各项福利,沦为无保障的弱势群体。
户改只有把社会保障作为突破重点才有价值,单纯由“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换,不是成功的改革。真正的户改,应致力于城乡人口社会保障、公共福利、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和公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