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24日是“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微生物耐药是当今社会最危险的健康威胁之一,必须采取行动,才能确保未来不受其负面影响。”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医学官员利千基表示,造成微生物耐药的主要原因是在人类和动物身上过度和不当的使用抗微生物药物,而遏制这一问题则需要多部门共同努力。
为积极应对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提高社会公众对耐药的认识水平,遏制微生物耐药发展与蔓延,11月18日,“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启动仪式召开。本次活动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和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主办,健康报社承办,国家卫生健康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和中国兽药协会协办。活动以“扩大认知,遏制耐药”为主题,通过广泛宣传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知识,提高社会公众和医务人员对耐药危机的认识;牢固树立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观念,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的良好氛围。
微生物耐药关乎全民健康
微生物的耐药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健康领域的重大挑战,也是各国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的世界性问题。在整个疫情大流行期间,世界卫生组织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遏制微生物耐药结合起来,开展了一系列行动,比如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培训等,并强调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对抗微生物药物进行管理。
用好抗微生物药物,延缓耐药,是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全球健康的必由之路。“微生物耐药工作已经不再是某个行业、某个专业领域的工作,而是上升到了国家安全和重大战略的高度。”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技术规范、加强使用监测、开展专项整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早在2016年,我国就发布了《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通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果。同时,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我国的医改持续推进,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与药品临床使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
特别是去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将应对微生物耐药作为生物安全的八大领域之一,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都提出了要求。值得一提的是,通过连续多年监测发现,中国抗微生物药物主要监测指标都趋于好转,细菌耐药的形势也稳中向好。
强化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
应对微生物耐药,兽用抗菌药的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对此,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表示,农业农村部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措施,助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第一,强化兽药综合监管,提升兽药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实施兽药二维码追溯监管,企业生产的所有兽药产品全部赋码上市,出库入库追溯数据全部上传至国家追溯系统,实现兽用抗菌药来源可查、去向可追。
第二,实施兽药残留专项整治,提升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食用农产品“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三年行动方案》,重点对乌鸡、鸡蛋开展为期三年的兽药残留专项整治。
第三,开展动物源细菌耐药监测,提升安全精准用药水平。实施2021年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计划,总结分析养殖环节的耐药现状和发展趋势,积极指导推动养殖场(户)调整优化用药行为,提高从业人员安全、合理、规范用药水平。
第四,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提升养殖业绿色发展水平。“十四五”时期,将在全国范围深入推进实施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力争到2025年末覆盖50%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动物源耐药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多措并举、真抓实干,补短板、强弱项、提能力,坚决遏制动物源细菌耐药,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效防范畜牧兽医领域生物安全风险。”陈光华说。
加强科普科学认识微生物耐药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仍然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社会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认识还不够清晰,人民群众用药的习惯还需要不断改变,特别是基层医务人员用药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提高认识是第一位。”郭燕红表示,国家卫生健康委将继续致力于抗微生物药物知识的宣传、普及、推广,提高公众的认识水平,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让每一位社会公众都能够从自己做起,团结起来,抵御耐药性,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贡献力量。
启动会上发布了“2021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倡议书,并以视频方式公布了2020年“三网”(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全国真菌病监测网)监测结果。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刘旭明分享了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达标企业减抗及食品安全的经验;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丽开对《中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和耐药现状报告(2021)》进行了解读。
今年的宣传活动,除了公开发布的《中国抗微生物药物管理和耐药现状报告(2021)》,还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官方网站同步刊载宣传海报及视频,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社会公众传播相应科普知识。
附件:
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原文链接:http://nyncj.wuhan.gov.cn/xwzx_25/xxlb/202111/t20211126_18603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