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以来,江西省九江市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全市建设了近1000个生活污水深度处理(即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的示范村庄,约4000个村庄进行了生活污水简易处理,长江沿岸、鄱阳湖周边等敏感水源地的乡镇、村庄均实现了污水有效处理。
一是抓机制建设,破解治理工作“推进难”。建立协同推进机制,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形成“牵头抓总、部门负责、院校配合”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建立考核验收机制,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纳入对县(市、区)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河长制”、农村人居环境、“三农”工作等考评的重要内容。配套完善治理政策和技术体系,制定出台《2019年九江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方案》《九江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操作指南》等文件。
二是抓多元投入,破解治理资金“筹措难”。建立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统筹整合、社会资本投入、社会人士捐建的多元化资金保障机制,按照“县为主、乡镇为辅、市级奖补”的原则,加大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投入力度。2019―2020年,市财政每年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用于全市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奖补。对每个实施污水深度处理的村庄,市财政奖补4万元,县级财政再预算安排10万元专项补助资金。适时整合环保、住建、农业农村等部门项目资金,统筹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民间捐助、新农村促进会参与等方式,支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
三是抓模式选择,破解处理技术“路径难”。针对当前农村基础薄弱、污水排放差异大、标准要求不同的实际,积极探索适用于不同区域的处理模式。在水环境非敏感、排放要求无强制规定的区域,尽量利用水、田、林、湖、草等原生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简易处理,降低处理成本,达到污水净化效果,重点推行“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无动力厌氧+人工湿地”模式;对水环境要求相对较高、排放强制要求达到一级B的区域,采用深度处理模式,重点推行“微动力+人工湿地”模式;对水源地和长江、鄱阳湖等排放要求达到一级A的重点水域,主要推行“膜技术处理”模式。
四是抓操作规范,破解治理污水“收集难”。为确保污水设施设备建成并发挥生态效益,严格把好“三个关口”。严把选点关,今年在全市选择430个污水深度处理示范村庄。严把规划关,对每个实施污水深度处理的村庄,要求有村庄污水治理规划设计施工图,否则不得验收。严把质量关,针对传统砖砌化粪池易渗漏的现状,在新农村建设改厕中要求一律选用一体化三格式玻璃钢化粪池,未达到标准的产品不得使用,确保厕污不渗漏。
五是抓人员培训,破解治理队伍“施工难”。为切实解决治理队伍认识不清、业务不熟、作业不规范、建设水平低等突出问题,狠抓污水治理“三支队伍”培训。抓好县、乡镇领导干部业务培训,采取专家授课、实地观摩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业务培训班。抓好村干部岗前培训,提升村干部业务知识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更好地指导村干部所在村庄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抓好施工工匠和监理人员的施工培训,开展不同层级的培训班,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培训,严格按施工要求规范作业。
六是抓运行维护,破解治理工作“长效难”。通过建立资金保障、市场化运维、农村生态管护员等制度,形成 “财政支撑、市场化运作、专员管护、农户参与”长效管护机制,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