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日,铅山县汪二镇漕源村邱金富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虽是国庆长假,一家人却忙得不亦乐乎(图)
九月的乡村,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秋风中飘散着淡淡的花草香味,入目所及,整洁的村容,秀丽的家园,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记者在崇仁县巴山镇响岗村,分享着鸡农的喜悦。
一辆装满麻鸡的大货车渐渐远去,山上顿时显得空荡起来。沿着山体圈起的半人高的竹篱笆里,还有散落在地面上的羽毛和随处可见的米糠稻谷,明晰地显示了这座小山坡的另一种功能。
9月13日中午,崇仁县巴山镇响岗村。坐在以小山坡为主体的崇仁麻鸡养殖基地里,年近50岁的鸡农刘学云,回忆起10年前和妻子一起整理山地建养鸡场的情景。
那时,家里条件差,在外打工收入低,一家四口的生活很是吃力。后来,在当地政府的扶持和养殖户的帮助下,开始了崇仁麻鸡的养殖。这期间,遭遇了2003年的“非典”和2004年的“禽流感”,他没有放弃,最终等来了金灿灿的收获季节。
10年后的今天,刘学云已经成了当地麻鸡养殖大户,年出栏麻鸡8万羽,年收入超过15万元。在外打工的儿子也放弃繁华都市的工作,加入到麻鸡养殖户的队伍。当天,儿子进城去采购新的种鸡,适逢养殖场最后一批麻鸡出栏,就让刘学云前来帮着收钱。
崇仁总人口30余万,从事麻鸡产业的就达到3万余人,涌现出麻鸡养殖户2000余户,2011年全县共出栏麻鸡6600万羽,实现产值8.52亿元。说麻鸡是“金鸡”一点都不为过。10年来,崇仁麻鸡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喜人的变化,当地群众的生活也有了明显的改变。
对此,刘学云有着切身体会。2010年,刘学云全家从两间砖木结构的旧屋,搬进了新盖好的三层小洋楼,7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房前有院子,屋后有花园。
记者跟着刘学云走进麻鸡养殖基地。他到屋舍里拿了一小塑料壶深褐色液体,倾入少许在一个装满水的桶里,然后依次倒入安放在山上各处的饮水器中。他有几分炫耀地说,别小看这种液体,这是崇仁麻鸡时隔10年重新占领上海市场的“独门武器”:配制专门的中草药喂养麻鸡。
说起麻鸡闯上海滩,还真有一段传奇。陪同采访的崇仁县缘凤麻鸡营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兵宗告诉记者,十几年前,崇仁麻鸡曾经占据上海鸡市的半壁江山,但随着养殖量的增加以及采用饲料喂养等因素影响,价格跌到谷底,并被挤出了上海市场。去年以来,县里组织鸡农几次到上海考察,寻求突破。之后,崇仁的鸡农开始选择水源好、无污染的草坡作为散养区,以昆虫、青草树叶及米糠稻谷作为麻鸡食物。尤其是去年,当地一位68岁的高级兽医师熊满根成功研制出中药喂鸡技术,针对性地调配中草药配方,熬成药剂给鸡饮用,以中草药代替抗生素,使得鸡肉脂肪降低,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提高,增加了鸡肉的风味与香味。
如今,崇仁麻鸡再次成为上海市场新宠儿。不仅上海,崇仁麻鸡还“飞”往湖南、山东、山西等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