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经营红火的奶牛场,对全村有很大贡献,却因牛粪无法处置,在租地续约时遭到部分村民抵制。去留两难之际,经本报记者牵线搭桥,扬州大学环境学院决定在此实施“蚯蚓消解牛粪资源化利用”研究成果,解开难题的同时,又为当地栽下了一棵“摇钱树”。
“记者同志,您给想想办法,这些牛粪处理不掉,我这奶牛场再红火也办不下去了。”今年6月初,记者在扬州市广陵区泰安镇七里村蹲点采访时,被村里凤凰奶牛场的老板周同萍拉住了。
周同萍几年前办起这家奶牛场,现在已圈养300多头奶牛,生意好得没话说。泰安镇是生态旅游度假区,当地工业环保门槛高,且水系发达,饲养环境优越。本来瞅准市场前景,周同萍准备今年跟村里续约后扩产,新一批100多头小牛也已经签了购买合同。这当口却出了件闹心事,村里反对她继续办奶牛场的人多了起来,不为别的,就因为天气一热,牛粪散发的臭味让周围村民叫苦不迭。记者在奶牛场也看到,等待处理的牛粪已经堆到了门外,烈日下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污水流进了附近的田野,而牛粪堆积的地方,寸草不生。
带着周同萍的请求,记者向七里村村支书胡维梅寻良策,没想到,她也很焦心:“为这事,村里想了很多办法,先是拉给苗木场,但运输成本吃不消。又想到深埋,但牛粪量实在太大,村里连能深埋的地都找不到了。”
据记者调查,七里村曾为奶牛场引进过一个蚯蚓治粪项目,一亩地10厘米厚的牛粪,一般一个星期就能处理成蚯蚓粪。但这个养殖场经营不善,接收的牛粪越来越少。这次,村委会决心自己来搞蚯蚓养殖,但遇到两个难题:第一,村里没有人懂技术,而同村经营户也不愿将技术外传;第二,搞不清市场,蚯蚓和蚯蚓粪能卖给谁心里没底。
带着七里村的问题回城后,记者突然想到,扬州大学环境学院有一支博士团队,曾用其发明的“蚯蚓消解牛粪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太湖治理中收过奇效,于是第一时间联系了项目的执行博士赵海涛。
没想到,身在美国的赵博士一听就来了兴趣:“我们准备在苏中地区搞一个市场化的治粪蚯蚓培育和技术推广基地,正愁在扬州本地没有合适选址。”回国后,赵海涛先把记者带到了他的实验农场。记者翻开这里的泥土,里面密密麻麻全是红色蚯蚓。赵海涛说,这些泥土的“前身”其实就是牛粪,经过蚯蚓处理,不仅非常松软,而且一点臭味都没有。这占地不到十亩的“蚯蚓工厂”,能负担一座800头规模奶牛场的牛粪处理任务。
7月10日,随记者来到七里村后,赵海涛连声说好:“生态好,周围有自然水系,土地平整,紧邻奶牛场,正是我们想要的选址。”村支书胡维梅一听来了精神,拉着赵海涛就谈项目的落实,抛了一串问题:“蚯蚓种从哪里来”、“管理需要注意什么”、“有没有销路”……
赵海涛表示,技术方面绝不保密,连蚯蚓种他们也可半卖半送提供给七里村。销路方面,他手头就有大客户,10亩地蚯蚓和蚯蚓粪的包销应该没问题。对于七里村,赵博士只有一个要求,希望他们能高规格建设、高规格管理,双方深度合作,把这个地方建成辐射全省的蚯蚓养殖和技术推广基地。记者则提议,村里最好组建一个合作社,在养殖场、奶牛场和扬州大学之间建立紧密联系,胡维梅连连点头。
赵海涛还悄悄告诉胡维梅,现在红蚯蚓的市价约40元1公斤,如果再算上蚯蚓粪的价值,养殖场一亩地一年纯收益在1万-2万元,这一市场预期在一些合作养殖场已成为现实。
胡维梅听了笑得合不拢嘴:“奶牛场的周老板昨天听说有博士专家合作,已经答应村里,蚯蚓养殖场的基建设施由她来承担一部分。我们马上就动手建设,争取今年秋天就能见效。建成时,赵博士和记者同志一定要来剪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