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水西、魅力花都。”描绘出黔西的生态和人文之美。围绕“生态建设”这个主题,贵州黔西县实行“生态”与“产业”完美结合发展模式。建成了一大批富裕的美丽乡村,让人们既记得住乡愁,又能收获生态经济红利。
“现在好啊,村里不仅建设得美,还很有魅力,城里人最喜欢来这避暑,我们农户也有了好收入。”黔西县柳岸水乡洪水镇解放村苏永平如是说。
近年来,黔西把文化、旅游、产业元素巧妙地融于“美丽乡村”建设中,统筹处理好美丽与富民、旅游和发展、扶贫和致富的关系,既注重面子也注重里子,不断改善村民生活、促进乡村的经济文化发展,让农村农民朋友“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享受得到实惠”。
“为让熟悉的乡景、乡风、乡情成为隽永别致的乡愁。”黔西县始终注重与村庄的生态、资源、历史文化传承等相结合,综合考虑“洞、水、山、花、果”和“田、林、房、路、文”及交通条件等因素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为全县362个创建村都量身定做了一套特色规划,把高标准、全覆盖、有内涵的建设理念融入其中,建设美丽新经济农村。
周末,笔者约了好友到解放村,游走在这个全国最具魅力的十大休闲乡村田间小道上,欣赏着逢水河、苏家大院、百步桥、泥古台、石鼓台和风雨桥风光,倾听村民们讲述“石氏家族中秀才中举人、奢香夫人在石鼓台泥古台处练兵”等古老的故事,恍惚穿梭置身于到古老的岁月中。
游毕解放,我们又到乌骡坝小憩,所到之处,绿树掩映,泰丰园硕果累累,停车场上轿车密不透风,生态餐厅、农家乐内游客爆满,游泳池内大人小孩在自由的游泳,广场上游客们在合影。徜徉在乌骡坝的同心文化长廊内,可远远拍下别墅的美丽,伸出头仰观蓝天白云。走在社区大道上,可听见蔬菜大棚被微风畔掠过的回音,闻到餐馆内飘出的农家美味和醇厚的酒香味。
建设“美丽乡村”最终要实现群众富裕。黔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多业”的思路,依托乡村现有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谋划制定与农村发展相配套的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为“美丽乡村”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持久的发展动力。
新仁乡化屋村三面环山,背面靠水,两条源流在这里交汇,群山兀立,崖壁俊美。乡干部胡世祥告诉笔者,村里主要住的是彝族人,民风淳朴,民族文化悠久,山水虽然美如画廊,但因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再美好也没人来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黔西成立了乌管办,确立了化屋村“景区+产业+文化+餐饮”的思路,改扩建了通村公路和联户路,美化和靓化房前屋后院坝,发动村民搞起了农家乐,成立文艺表演队。现在,到这里欣赏画廊美景和乘船畅游乌江的游客络绎不绝,仅农民在江边开的一间农家乐烙锅店,年收入就达20多万元,人均收入6万余元。
去年,全县接待内外游客3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0.56亿元,与06年相比增长70.9%。全县因乡村游致富的达1000余户,带动1万人就业。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干部史洪跃高兴地说。
协和镇化甲社区,发展苗木花卉产业,群众腰包鼓起......。
如今,黔西的乡村游从过去仅以景点为依托向游客提供食宿的农家乐在向现代农业观光、高新科技农业园转型,并以采摘、民俗节庆活动等拓展。像杜鹃街道乌骡坝、洪水镇解放村、协和镇化甲社区、新仁乡化屋、大关镇丘林、绿化乡大海子和中建乡的营盘等一大批生态产业美丽乡村脱颖而出,让毕节的东大门这个后花园更加多彩美丽。
今后,为让生态和经济之美永驻乡村,铭记百姓心间。该县守住生态发展底线,将多元化投资,推进中建乡中果河漂流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建设,并建成集“吃、住、游、购”为一体的水西古城和柯海国家湿地公园景区,加速区域旅游服务中心建设。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力争来年旅游总收入达40亿元,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