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点一:从“多取少予”到“多予、少取、放活”,再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领域不断拓宽,方式不断创新,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全省支农支出51.57亿元,2010年达到227.7亿元,比2005年翻了三番多,年均增长34.58%。2005年至2010年,中央共追加我省支农专项209.1亿元,年均增长29.7%。2005年至2010年,省级财政支农投入共计162.61%,年均增长42.7%。
5年来,全省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初步形成。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二是2010年***文***在原基础上,提出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要求,以及“三个优先”: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
财政支农领域不断拓宽。由过去的以农产品生产经营为主,转变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生态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救灾抗灾、农民生活******改善并重。财政支农重点不断延伸,由过去支持农业生产某个环节转变为支持农业生产全过程,覆盖“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各个关键环节。
亮点二:从2005年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到2008年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再2009年农村清洁工程全面融入新农村建设,我省打造出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江西“***本”
全省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财政性资金88.34亿元,直接撬动民间资金312.56亿元;引导帮扶单位、工矿企业等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帮扶资金达57.36亿元;建设点农民通过投资投劳的形式,积极行动、自建家园,农民自筹资金和投劳折资达167.2亿元。
“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我省大力开展以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农民、建设新村镇、树立新风尚、形成新机制、创建好班子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5年来,全省各地以改路、改水、改厕为重点,实施“六改四普及”,全面开展村庄整治,通过“两统筹、三共建、七个一点”的统筹办法,整合资金300多亿元,在4.6万个自然村开展新农村建设,800多万农民实现“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用洁净能、居优美村”的目标,农村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省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行政村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8.1%。从2005年开始,省财政累计投入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5.2亿元,实施了由政府买单,农民免费看戏、看***和举办文体活动的农村文化三项活动。
亮点三:从粮食直补到农资综合直补,从农作物良种补贴到农机购置补贴,我省以多种补贴将财政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转化为农民手上的“真金白银”
2006年至2010年,我省财政补贴粮食生产资金总计40.6亿元,农资综合补贴达87.4亿元。农作物良种补贴29.2亿元,农机购置补贴13.5亿元。2010年,我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总量达5.4亿元,实施范围遍布全省99个县市区,当年拉动农民投入11亿元。为有效落实惠农政策,我们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完善和出台新的补贴政策,形成齐抓共管补贴工作制度,加强监督管理。如,2008年我省农资综合直补由2007年的每亩19.2元提高到每亩46.2元,晚稻良种补贴由每亩7元提高到每亩15元;水稻良种补贴依据由按计税土地上的实际种植面积补,改为按实际种植面积补。
改进工作方式。一是简化农作物良种补贴发放程序,2010年,我省改变农作物良种补贴发放时间,将水稻、玉米、棉花、小麦4种当年播种当年收获的农作物良种由按当年实际播种面积发放改为按上年实际种植面积发放,将两次发放简化为一次发放到位,确保资金于春耕生产前兑现到户,保证农民及早安排春季农业生产。二是开展花生良种补贴试点。三是加快农机购置补贴进度。省财政通过增加结算次数、帮助解决农机企业垫资问题等方式,加快农机购置补贴进度。

亮点四:从“看得见、可***作、有标准、能考核”,到“保粮食、扬特色,强基础、重科技,建制度、推整合,抓绩效、促发展”,我省稳步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实施,促进了我省粮食、柑橘、水产、油茶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2008年至2010年,财政部下达我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9.3亿元,其中水稻4.59亿元,柑橘2.14亿元,水产1.39亿元,油茶1.18亿元。据统计,通过中央资金引导,全省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26.63亿元,吸引社会资金投入25.75亿元。
2008年至2010年,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支持下,我省共建设高标准粮田96.4万亩、标准化柑橘生态示范44.73万亩,改造标准池塘8.46万亩,改扩建水产养殖品种扩繁场20个,新建高产油茶林52万亩。
目前,全省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收,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0亿斤左右,水稻面积、总产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二位,人均占有稻谷量居全国第一位;全省油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位,新建高产油茶面积居全国第一;水产品出口连续十年居内陆省份之首;赣南脐橙种植面积达160万亩,居全球第一;产量120万***,居世界第三。
为促进全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我们坚持做到:
捆绑使用有限资金。在一个项目区,老区建设、水土保持、林业、水利、以工代赈、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等性质***同、用途***近的支农专项资金捆绑使用,实现规模效益。引导资本投向。通过中央补助资金的引导,吸引金融、社会以及民间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建设,形成农业投资主体多***化。
为调动各地投资项目建设的积极性,确保项目效益,省财政厅按“看得见、可***作、有标准、能考核”的原则,在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资金支持方式上,针对不同建设内容,采取直接补助、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实物补助等多种支持方式,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在产业发展上。
项目向优势区域聚集。江西优势特色产业众多。为发展现代农业,我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最有优势、最有潜力的水稻、柑橘、环鄱阳湖水产、油茶四大区域性优势主导产业,进行总体规划。在项目布局上,向优势区域聚集和扩展,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以形成“集中效应”、“板块效应”、“整体效应”。
以县为单位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促进县域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我省择优选择乐平、南康、广昌、金溪等18个县(市、区),围绕县域发展规划,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统筹资金,分别支持蔬菜、甜柚、油茶、***、茶叶、猪牛、白莲、香樟等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以农业优势产业发展为平台,促进乡村“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
公开竞争财政支农资金,以调动各地投资项目建设的积极性。财政用于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关的资金,是支持产业发展的竞争性资金,是为产业区域特色明显、地方政府积极性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地方安排的项目,而不是普惠制资金。

亮点五:按照“政府主导、规划先行、集中投入、整片推进、协会优先、良性管理、绩效考评、当年见效”的建设思路,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带动全省水利建设***
2009年,中央启动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当年中央财政安排我省小农水建设资金2.16亿元,是2005年财政支持小农水建设初期的22倍。2010年增加到3.89亿元,是2005年的近40倍。我省财政按照“1:1”比例与中央财政补助资金配合投入,2009、2010年投入小农水建设资金2.6亿元、4.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13倍和21倍。“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筹集资金80亿元以上,对全省4882座病险水库实施除险加固,省财政安排2亿元对全省117座环鄱阳湖地区大中型农村机电排灌泵站实施更新改造,使我省农业抗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把握以下几点:
规范先行编制。针对农田水利设施基础薄弱、灌排体系缺乏统一规划、抗旱保灌能力较低等突出问题,我省明确建设目标,作出先行编制规划的决策部署。
资金整合投入。一方面,从纵向整合中央、省、市县等各个层次支农资金,各重点县对中央下达、省级安排以及县级按25%比例投入的财政资金和“一事一议”农民筹资,整合使用,集中投入。另一方面,以小农水重点县建设规划为平台,从横向上对上述各部门的***关项目,统筹安排,集中连片,整体推进。
项目绩效考评。加强绩效管理,推行绩效考评,着力建立“用好钱、办成事、出效益”的工作机制,让愿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地方多干事。
农民参与管理。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障项目质量,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亮点六:从“山上办绿色***、山下建优质粮仓”,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一大四小”,再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省财政始终把支持林业改革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2005年至2010年,中央追加我省林业专项共计44.84亿元,年均增长49.7%。2005年至2010年,省级财政安排林业专项共计37.92亿元,年均增长84.1%。
5年来,我们着力构建八项政策机制支持林业改革与发展。一、构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保障机制。2004年,我省开始实施以“减轻税费,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推动改革的顺利实施,省财政一方面减轻林农税费,另一方面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运转。为巩固林改成果,减轻国有林场负担,省财政安排资金对市县国有农、林、水场等分离办社会职能和免除“农工收费”造成的减收予以补助;二是构建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从2006年开始,正式启动省级生态公益林保护;三是构建林业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四是构建森林资源保护激励机制;五是构建森林防火体系建设补助机制,以预防和提高灭火处置能力为主,大力支持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六是构建林业灾害的救助机制,积极筹措资金并用于关键环节,把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七是构建造林绿化的建设机制,2008年至2010年,省财政每年安排造林苗木专项资金3个亿共9亿元,用于“一大四小”工程购买造林苗木补助;八是构建退耕还林的后续保障机制,解决退耕户长远生计问题。
亮点七: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推行群众参与式扶贫的方式,不断加大扶贫开发扶持力度,全省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200余万人下降至2009年底的不足百万人
“十一五”,我省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7.15亿元,共扶持30***个扶贫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完成扶贫移民搬迁26.63万人,实施“雨露计划”劳动力转移培训25万人,培育发展了120个国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在7个重点县进行扶贫产业集中连片开发,在300个村建立了产业发展“互助资金”组织,在扶贫农村开展科技扶贫产业适用技术培训120万人次。全省贫困人口由2005年底的211.2万人下降到2009年底的86.49万人。
与此同时,强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十一五”之初,我省对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确定了“***对集中、重点使用”的总原则,并将国家下达资金与省财政配套资金合并安排。财政扶贫发展资金计划由省扶贫办和省财政厅按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的财政扶贫资金安排计划方案,联合下达资金分配计划,以工代赈、国有贫困林场扶贫资金、国有贫困农场扶贫资金、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由***关部门和省财政厅联合下达资金分配计划,资金由省财政扶贫专户拨付到县。县按财政报账制规定将资金拨付到扶贫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的全过程实行公示公告制。
突出财政扶贫工作重点。结合实际,我省“十一五”财政扶贫工作突出了整村推进和移民扶贫两大重点。强化绩效考评。一是继续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二是明确绩效考评依据;三是组织全省交叉考评。